找到相关内容1455篇,用时38毫秒. ·把佛教导航设为主页
  • 论天台宗思想体系的特色(上)

    首先是由思想来确定天台宗“圆融相即”的特质。从二谛观而进到三谛观,这是天台宗的三谛圆融所发展的一种倾向。本来,肯定即是对另一物的否定,而否定也正是对另一物的肯定,并不是互相矛盾的现象,然而天台...后世便认为慧文融合中论的“因缘所生法,我说即是,亦为是假名,亦是中道义。”四谛偈而创立一心三的法门。而唐高僧传仅称意思拜慧文为师,学成后创立法华三昧之说。由此可知慧文必定是因专研法华经后始倡法华...

    方柬美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22430666325.html
  • 马祖“即心即佛”说的思想渊源及禅法特色

    无所念?即念佛心名无所念,离心无别有佛,离佛无别有心。念佛即是念心,求心即是求佛。”说念佛就是《大品般若经》中“无所念”,这是实相念佛的,此处明确说出“离心无别有佛,离佛无别有心;念佛即是念心,求...如来藏”,是佛性的另一说法,与达摩“真性”是一致的。吕激先生曾指出:求那跋陀罗翻译的《楞伽经》中列举了愚夫所行禅、观察义禅、攀缘如禅、如来禅四种名目,而以具备自觉圣智内容的如来禅为止的最高层,契合于“...

    纪华传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22434066358.html
  • 马祖综论——关于马祖的经历、遗迹、禅学、时代及语录

    佛教的唯心论和彻底的圆满地结合起来,更加清楚地指明了觉悟解脱的依据就在现实的人心,而心本身又是,不可执著:与此相应,修行实践也不需要抱定某种异常的心态和脱离正常的生活,而应当保持平常的心态或者在...判官。权德与(759~818)的父亲于安史之乱时举家迁移洪州,权德与的青少年时期就是在洪州度过的。他在马祖{碑铭)里自谓: “尝游大师之藩” , “往因稽首,粗获击蒙。虽飞鸟在,莫知近远,而...

    邢东风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22435966376.html
  • 我所理解的中国哲学心性论

    观点,强调缘起性,以八不中道四重二谛来论证“无所得”为正,所有相对概念均须扬弃;若以更严格的应成中派〈西藏格鲁派所依〉之立场,是连阿赖耶识及如来藏都不承认的;这样一来可说是绝对本体论的老子原型在...即同声闻;若言不修,即同凡夫。自性本来具足,但于善恶事上不滞,唤作修道人。取善舍恶,入定,即属造作。更若向外驰求,转疏转远。但尽三界心量,一念妄想,即是三界生死根本;但无一念,即除生死根本,即得...

    不详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22475666639.html
  • 妙法莲华经方便品讲要

    实相云者,据《智论》卷三十二,即应唯於践行如性法性实际中见之。实相层次,即是本末,所谓如性、法性、实际也。於此践行,则所谓观行、证行、觉行。盖於法之性力因果,一一随顺无生、无自性、而得共相,即为如...要见于〈安乐行品〉。此品谓菩萨欲以此经得自他利益者,不可不安住四安乐行。四行之初,即观法,经云︰一切法如实相不倒不动不退不转如虚空无所有性云云,是即《法华》之正观义。天台家所立假中三,乃从《...

    吕澄

    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22482766675.html
  • 《瑜珈菩萨戒》要义

    就是歪曲菩萨戒的思想精神。作为菩萨,如果说菩萨不应喜欢涅槃,不应怖畏烦恼,也是属于有染违犯。菩萨怎么可能不厌离烦恼、不证得涅槃呢?只是菩萨烦恼、涅槃由而发,不是像声闻那样把烦恼和涅槃看得很实在,因而有烦恼可断、有涅槃可证,菩萨是通过来断烦恼、证菩提,虽方式和声闻人有所不同,但目的却是一致的。声闻人为自利尚要断烦恼、证涅槃,菩萨为利益无量众生,更应如是而行,“普为一切有情证得义利”。  13...

    不详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22505966846.html
  • 菩萨摩诃萨欲习相应当学般若波罗蜜

    ,云何不?如是等种种因缘,处处说,当知一切法。  习者,随般若波罗蜜修习行观,不息不休,是名为习。譬如弟子随顺师教,不违师意,是名相应。如般若波罗蜜相,菩萨亦随是相以智慧,能得能成就,不增不减,是名相应。虽般若波罗蜜灭诸观法,而习慧力故,名为无所不能,无所不,能如是知,不堕二边,是为与般若相应。  四、说 习 应 法  二)佛言…“菩萨摩诃萨习应性,是名奥般若波罗蜜相应。如是,...

    智 铭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22583067259.html
  • 菩提达摩事迹评述

    譬如幻化人,非无幻化人,幻化人非真人也”(《不真空论》)。  这就是说,从佛教真理的角度看,我们眼前的各种事物,各种现象,也并不是不存在,然而由于我们眼前的各种事物,各种现象,都是依因缘而生的,而...的思想与上述观点,很是接近。般若学认为,世界的本性是“”的,但世界的这种“”的本性并不是一般人所能理解和把握的,而只有那些具有般若智慧的佛和菩萨才能认识和把握,所以称作“真谛”或“胜义谛”、 “...

    刘太恒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22584767279.html
  • 僧尼受戒制度古今谈

    。  三、弥沙塞部:梵语弥沙塞意译为不著有无,所传广律为《五分律》三十卷,(刘宋佛陀什等译),戒本为《弥沙塞五分戒本》一卷(刘宋佛陀什等译),《五分比丘尼戒本》一卷(梁朝明徽集)。  四:迦叶遗部:梵语迦叶遗意译重,即以,所传广律为解脱律,戒本为《解脱戒经》一卷。  五、摩诃僧祗部:此部所传广律为《摩诃僧祗律》四十卷(东晋法显,佛陀跋陀罗译),戒本为《摩诃僧祗律大比丘戒本》一卷,《...

    学诚法师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23043567641.html
  • 试论慧能《坛经》对不二法门的运用

    宗宝等版本《坛经》中说慧能就是听弘忍讲《金刚经》至“应无所住而生其心”而大悟的。   《维摩诘所说经》对于般若的思想和实践阐述得更为详尽。此经认为“从无住本立...自性本体相应的。慧能是从般若性的思想来超越一切分别的,即从一切法都是性的来取消一切对立、消除一切差别的,慧能这种从一切法都是性的来超越一切分别、差别的思想方法主要是继承了大乘佛教般若宗的观点的...

    伍先林

    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23092367840.html